close

  晚上跟我娘去看晚會,真的很熱鬧,楊繡惠的主持功力真不賴,現場來的幾位歌手也很受大家歡迎。先是秀蘭瑪雅,再來是蔡小虎更是讓全場為之瘋狂啊!實力派唱將果然不一樣,唱起歌來會起雞母皮的。  

  後來看到行宮後方的藝閣都亮起燈來,我好想跟去看喔,後來騎著車去找也找不到了,騎著車晃了幾條路都沒見到,只好放棄找尋藝閣的車。後來載著我娘去城隍廟前,想說看一下熱鬧也好,但是整個過不去,只好調頭鑽巷子,整個是人滿為患。而且空氣中的炮灰讓我的眼睛非常不舒服啊......。

  唉唷,難得的廟會文化,卻總是有破壞的元素存在,實在很可惜。剛剛見到板上有民俗信仰板的板主發文,真是開心,因為這個地方可以滿足各位對於「俗信仰」的疑點,不敢說百分之百,但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可以在那找到滿意的解答,再不然道教板、佛教板也都會有相關的資訊供大家參考。

  說實在的,我自己也是民俗研究者之一,對於太多現象都感到很無力,廟會文化本身是好的,只是「人」將之複雜化,導致很多人對於廟會文化是帶著一種有色眼鏡來看待。建議深入瞭解,才能體會民俗之美。

  其實幾個點是造成大家誤會廟會文化的要素,如:鞭炮、人員、路線、清潔等,這些的確都是問題,只是這些通通是「人為」的行為。以我自己的角度來看,我重視的是儀式的主體與文化尊重,這兩個點在現在的廟會文化中容易被輕忽與排斥。有板友說心意最重要,是,心意非常之重要,所以當這些陣頭中的角度被隨意對待,這就是心意啊?心意跟儀式禁忌、文化尊重可是不可混在一起談的,角度與對象不同。

  有些人對於「台客」在陣頭之中非常反感,但請回溯廟會史,早期的廟會與陣頭都是有著地方派系色彩,如漳、泉、客等等信仰,那時的社會背景可不如現在的文化背景,宗教自由在那時可不比現當代來的寬鬆。地方派系又逐漸演化成為些許背景,這些可以往一些臺灣史的部分去尋找,此我就不多贅言。

  鞭炮,或者該稱為炮竹,原本有其用意與功用,但到了現在廟會中卻成了一種盲從的炫耀心態,這點我想大家都很清楚,所以我很極力反對過多的鞭炮施放,除了有板友說浪費錢之外,更是讓空氣含有過多的煙硝味,文化本身無害,有害的是這些過多的「添加物」,我自己今天都快受不了了。

  談到廟會文化中的環保,鞭炮是一環、燒金紙是一環,大家知道「香」也是一環嗎?一般人進廟都會習慣拿香拜,有句俗諺「拿香跟拜」,雖有點貶義的存在,但這句話原先就是廟宇文化的寫照。建議大家,往後到廟宇參拜,可以將供品擺放好後,用手合掌膜拜即可,這樣也是心意的表現。神佛並不會因為你香燒多、燒好就保佑你多些。

  不小心又說太多了,還是提醒大家,廟會、廟宇文化真的很美,只是會有些過多的因素讓大家不開心,希望大家如果能夠以自己的正確觀念去影響身旁的朋友,這樣好的觀念才能擴散出去,也才能使未來的廟會文化更加完善,或許我沒資格請大家依我說的觀念去進行,但我只是希望提出來可以讓未來的廟會文化保存下來、讓未來的廟會文化更完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揚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